4月伊始,阿里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滴滴战略性防御上线外卖业务,与美团外卖无锡打的不可开交,饿了么不甘示弱联手口碑搞起为期一个月的优惠大战。 虽然吃瓜群众表示很幸福,但本地生活化服务平台却“硝烟四起”。以阿里系为代表的口碑+饿了么+百度外卖(及身后点我达)和以腾讯系为代表的美团形成两强相争的格局,外卖市场巨头之争波谲云诡。 三强联手的阿里系外卖军团能否联手击败外卖第一强美团外卖,并改写市场格局? 从口碑到饿了么,阿里要组一只完善且强大的骑士军团? 自从三年前,美团为了保留控制权和阿里从暧昧走向决裂,转而投向腾讯的怀抱后,阿里先后通过重启口碑、大手笔入股饿了么,意图在失控的美团之外再造一个本地生活服务帝国。而在阿里轰轰烈烈的新零售布局中,饿了么也即将与口碑一起成为阿里新零售八路纵队中餐饮生活服务中的一部分。 ① 阿里需要的饿了么。按照交易协议,阿里给饿了么的定位是:首先,实现与旗下口碑的协同,其次,饿了么配送体系将补足阿里新零售“三公里理想生活圈”的重要一环。 饿了么目前覆盖全国2000个城市,加盟餐厅130万家,用户量达2.6亿,学生是其主要的一个代表客户群体。在阿里眼中,除了活跃的用户流量,最渴望的应该是饿了么经营近3年的蜂鸟物流体系。而收购,就是用资金换时间的打法。在阿里不断发力线下新零售的今天,完善的物流能力正是其迫切需要的。 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饿了么骑手(图片来源:新华网) 蜂鸟物流为轻资产、灵活众包的物流体系,目前平台上已经有300多万配送员。饿了么的外卖业务在高峰时期保证了基本的配送规模,这也是物流输出的重要前提,即在高峰期忙得过来,在闲时留得住人。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饿了么本质是一家配送公司,餐饮只是维持其众包模式的一个品类。 未来蜂鸟在“闲时段”或许将更多地承担起天猫淘宝、甚至盒马最后三公里的配送业务,带来核心电商业务效率的提升。这或许也将成为未来1-2年内,阿里与美团竞争,甚至是与京东竞争的核心。 ② 口碑平台的角色。口碑平台作为阿里新零售体系的另一主角,虽在物流上不占优势,但作为商家服务平台,目前已经覆盖超市、外卖(饿了么)、机场、美容美发、电影院等八大线下场景。 根据易观发布的《2017年本地生活服务O2O全年报告》,2017年全年口碑的成交总额为4200亿,日交易突破3000万笔,位列行业第一。美团点评以3600亿,日交易2400万笔位列第二。这说明对于线下流量的争夺,口碑战斗力正在逐步回升。 与此同时,口碑除了在支付宝内的入口外,去年12月与手机淘宝打通,为商家提供更大的流量支持。2018年初,口碑正式进入阿里新零售体系。 ③ 百度外卖的价值。阿里系外卖的另一成员百度外卖,成立于2014年,一直主打“品质外卖”,在高端外卖市场积累了优质的用户和商户资源,目前百度外卖覆盖300多个城市,用户数超1亿。2017年8月24日成为饿了么全资子公司,饿了么在白领市场的短板得以补足。 此外,百度外卖的人工智能配送技术一直走在行业的最前沿。其开发的物流界第一套智能调度系统可以对骑士白天的配送路线进行复盘,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算法,模拟当时的订单情况、骑士情况、交通情况,在虚拟空间内自动对结果进行仿真和评估,选取效果更优的算法应用到线上。 目前,这套仿真系统可以对任何调度模型的订单分配结果进行预测,预测每个订单的完成时间精度在3分钟之内。 ④ 三合一的优势。对比资金支持,技术占领魔力会更大。随着百度外卖融入阿里体系,精细化物流运作模式辐射到阿里系外卖系统,与饿了么的线下蜂鸟体系结合之后将大大提高配送效率,也成为与美团“28分钟”智能配送体系对抗的主要力量。 与此同时,饿了么主打到家,口碑主打到店,两者整合将覆盖到店与到家的全服务场景,分别从to B和to C双面夹击,形成“饿了么+实体店+口碑”三线一体的模式,围绕着“吃”的需求,商家可以在阿里一个体系内实现线上、线下全打通。 其实自2016年以来,饿了么和口碑已逐渐打通商户资源和用户体系,协同模式日渐成熟。当双方进一步融合,口碑积累的商户和用户大数据,乃至其背后的支付宝等商业基础设施,都将成为饿了么在服务和产品体验上的一大优势,有助其从根本上构筑起竞争壁垒。 ⑤ 点我达这个利器。在阿里生态群里,还有一家企业,虽不像饿了么、百度外卖被直接收入阿里囊中,但却可能在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生态组合里发挥关键角色,它就是点我达。 总部在杭州的点我达创始人赵剑锋是国内即时物流概念最早倡导者。早在2016年,点我达获得D轮10亿元投资中,就是阿里巴巴领投,饿了么等跟投,如今点我达也已发展成国内最大即时物流平台之一。 资料显示:点我达已经覆盖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并为天猫、菜鸟网络、饿了么、盒马鲜生、易果生鲜、百联等100万商家,以及6000多万终端消费者提供即时物流服务。 2017年7月31日,点我达与饿了么战略合作,点我达成为饿了么唯一众包物流战略合作伙伴,完成第一阶段的全国50多个城市的众包物流服务。这也决定了,当饿了么+百度外卖整体纳入阿里生态圈后,在即时物流有领先优势的点我达也将成为阿里系在本地生活物流市场的核心骑兵。 美团的“28分钟”即时送的反围剿背后,腾讯或成关键 在阿里的本地生活服务版图中,饿了么主攻以外卖为主的到家服务,口碑主攻到店服务,百度外卖则重点在品质外卖。 曾经各自为政的三个对手,如今捆绑在一块,美团面临着1V3的局面。 ① 占据市场半壁江山。作为O2O领域的佼佼者,美团在外卖领域依然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两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这个局面: 市场占有率。Trustdata发布《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的报告中:美团外卖以46.1%的份额稳居市场第一,超过饿了么与百度外卖份额之和,日活跃骑手人数为20万,商家版日均打开9次,指标均位于行业首位。 交易额角度。此前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莆中透露2017年美团外卖交易额为1710亿元,占美团点评总交易额的近一半,为47.5%;王莆中同时预估整个外卖线上大盘3000亿元,按照交易额维度,美团外卖在整个在线外卖的市场份额约为57%。 ② 良好的配送体验。美团外卖在饿了么已有先发优势的情况下后来居上,短短4年多的时间以超五成的市场份额领跑行业,很大程度上凭借的是良好的配送体验,这也是外卖市场竞争的主方向。 2016年美团外卖的即时配送「超级大脑」——“O2O实时物流配送智能调度系统”亮相。这套系统创造性地使用多种算法应对不同配送场景,将美团外卖订单的平均配送时长从 2015 年的 41 分钟,进一步缩短至 28 分钟,这就比饿了么的“半小时”少了两分钟。 除了技术提升,美团外卖2015年5月开始实施美团专送(自营+加盟)、众包的三位一体的配送机制,丰富商户的配送需求。 ③ 美团外卖的危机。相较于美团,饿了么并非产品、模式本身的问题,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其体量与价值还无法与美团抗衡。但如若能够依托阿里板块,或将迎来变数。 困扰即时配送行业的市场的痛点主要有三:技术、服务与流量。 阿里旗下蜂鸟配送平台的搭建以及支付宝与口碑外卖入口的接入对于饿了么流量的导入以及服务的提升不言而喻。“口碑+饿了么”的组合,完成从店铺到外卖的生态布局,对美团单一的配送模式无疑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再加上与百度外卖的合力,也为饿了么在技术层面给予了比较大的支持。 另一方面,除与阿里未来可能开启的烧钱大战外。美团外卖、打车、旅行等业务持续烧钱,还有最近与滴滴的跨行业竞争也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美团的现金流。 ④ 腾讯或成关键。显然,就目前来看,面对阿里这样大体量的对手,美团一时难与之抗衡。但也并非毫无机会,腾讯或将成为外卖行业下半场的关键。 腾讯对美团的扶持力度一直都颇大,最近一次美团40亿美元的融资,就是由腾讯领投。其实,不管是阿里收购饿了么,还是腾讯领投美团,其背后仍是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的对抗,主战场就是新零售+新物流。 腾讯和阿里的新零售之争也日渐白日化。2017年末到2018年初,两个月的时间里,腾讯先后战略投资了万达商业、家乐福中国、永辉超市及其子品牌超级物种、男装品牌海澜之家以及步步高商业连锁。说到底,这是对早在2016年10月就已提出“新零售”概念的阿里步步紧逼。 饿了么和美团一路从外卖市场打到新零售,已成为阿里和腾讯布局新零售的主力,未来的外卖市场之争,腾讯依然是关键中的关键。 只是在依赖腾讯的同时,美团需要对自身业务发展的独立掌控做到平衡,在新业务的开辟上与原有业务的维持与稳固上,拿出更加具有壁垒性的玩法。 与此同时,饿了么进入阿里系以后,张旭豪将CEO的位置交给阿里巴巴的王磊,而其担任的新零售战略特别助理看起来更像虚职。外界看来,张旭豪何去何从尚不明朗。 总的来说,这场从外卖延伸到新零售的战役依然充满着变数,对于胜负的定论言之尚早。美团能否构建起自己的壁垒对弈阿里在本地生活物流的生态组合?张旭豪团队是否延续,饿了么之后能否保持过去的战斗力?滴滴外卖的“搅局”将会掀起多大的水花?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掌链全媒体 记者:吴珊) 搜索 复制 |
南宁市电子商务服务平台(http://www.nnecps.com )是以服务南宁市电子商务发展为宗旨而建立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利用平台聚集电子商务服务资源,打造南宁市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并围绕着我市中小微企业及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及电商化的共性需求,提供“动态资讯、电商学院、第三方服务、人才基地、产业基地、项目申报、申请入会”七大基础服务版块,并融入“创业大赛、电商数据、特色农产品、活动中心、淘宝特色中国南宁馆”等特色服务专区,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一站式服务,打造南宁市电子商务生态圈。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此版权声明解释权归南宁市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所有。